帮你快速找医生

肾癌的异常表现及预防保健

2020年01月16日 833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肾脏位于腹腔后上部,也就是腰背部,有左、右两个,形如蚕豆,由后肋骨保护。肾脏的功能是滤过血液中的废物及过量的水分、盐。这种功能是由肾脏内的肾小球完成的。肾小球由一簇微小血管盘曲而成球形,周围由包膜围绕而成。血液进入肾小球后,其中的水、盐和小分子微粒可以滤出,而大分子颗粒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则不能从血液中滤出。每个肾小球末端连接肾小管,滤出的物质在肾小管内被浓缩和再吸收后形成尿液。尿液从肾脏经输尿管流出进入膀胱。尽管肾脏很重要,但半个肾脏就完全可以完成其排泄功能。在美国,有1%的人仅存有一个肾脏,但他们生活的却很正常。有些人的肾脏甚至已丧失了功能,靠血液透析过日子。

     一、发病情况

肾癌就是肾脏内的细胞癌变。肾细胞癌是肾脏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85%。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居第二位,男女之比为21,城市发病率高于乡村,好发于50~70岁。移行细胞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6%~7%,其源于肾与输尿管的结合部即肾盂。另外,5%~6%的肾脏恶性肿瘤见于儿童患者,属肾母细胞癌。如肿瘤细胞来源于肾脏的结缔组织,称为肾肉瘤。

肾细胞癌通常是单个肿块,有时一个肾脏可存在多个肿瘤,也有两个肾脏同时发生肿瘤的情况,发生率为2%~3%

肾癌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道转移,一且发生转移就不易治愈。

     二、危险因素

能诱发肿瘤的因素我们称为致癌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和工作危险因素。

1.吸烟: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肾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者发生肾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倍。移行细胞癌尤其与吸烟有关。

2.某些职业如皮革、石棉、镉工业者。

3.遗传因素:肾癌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有兄弟同病或同一家庭中发生肾癌可高达3~5人。基因突变可以导致某些疾病,如结节硬化症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4.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饮酒、超重等。

5.咖啡可能使女性肾癌发病机会增加。

6.相关药物:长期服用含非那西汀止痛药,滥用或过量使用复方阿司匹林(止痛药)或利尿剂。

7.输血史、长期血透、经济文化背景。

8.雌激素水平过高,一般男性发生肾癌是女性的2倍。

       三、异常表现

肾癌发病隐匿,约25%的患者就诊时已有转移。肾癌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或做B超时被发现。半数以上的患者首先出现泌尿系以外的症状,如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消瘦、贫血、肝功能异常、高血压、低血糖等。肾癌的典型症状到晚期才表现出来,主要症状为:

1.血尿   最常见,占60%~70%,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多伴有条状血块。血尿是由于肿瘤侵入肾盂、肾盏、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所致。

2.腰痛   50%的患者患侧后腰部有钝痛或隐痛,可逐渐加重,并呈持续性。肿瘤组织坏死、脱落或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剧烈绞痛。

3.肿块   10%的病例在后腰部或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或有结节,常无压痛,可随呼吸上下移动。当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和腰肌时,肿块固定。

4.发热   为肾癌常见的早期表现,可为低热或高热,高热时体温可达39~40,持续不退。有2%~3%的患者仅有发热。发热可能为癌性发热。多数患者在肾肿瘤切除后,体温常可逐渐恢复正常。

5.贫血   30%左右。贫血的原因系肿瘤毒素或大量肾组织破坏,抑制了造血功能及血尿引起的失血性贫血。

6.内分汝紊乱的表现   为肾细胞癌的特征,表现为高血压(40%出现)、低血糖、男性乳腺发育、性欲降低、多毛症、闭经等。这些症状可在肾癌切除后消失。如肾癌手术后上述症状未消失,则提示预后不良。

         四、预防保健

1.积极开展防癌宣教,普及防癌知识,了解肾肿瘤的早期信号与症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戒烟,避免放射线侵害,慎用激素。

3.在镉、铅工业环境工作者,注意防护,并定期检查身体。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食用霉变、腐败、熏、腌制食品,宜进清淡食品,适当进食鱼、蛋及少量动物肉类。适当控制糖、盐的摄入。

5生活要有规律,老年人应根据身体情况适当锻炼。

6.长期服药的人一定要注意多饮水,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7.肾癌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调养,合理补充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某些滋补品。

8.40岁以上患者出现无痛性全程血尿者,尽早到专科医院检查。

9.有肾癌家族史者,需注意定期体检。

10.肾癌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负重,预防继发性出血。保持大便通畅,谨慎用药,以免损伤肾功能。

11.复查:每1-3个月复查一次,情况良好者每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并坚持综合治疗。

12.坚持体检对早期发现肾癌具有重要意义。肾脏位置深藏,周围比邻腹部的其他脏器,早期的肾肿瘤不易出现症状,因此,年龄在40岁以后,每年最好要做一次健康体检。腹部B超检查能发现直径为1cm及其以上的肿瘤,先进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能使疾病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1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