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华医之路】王存川的“美丽事业”

2016年05月07日 729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读罢标题,也许读者对王存川的事业浮想联翩:他是化妆师、美容师或者整容医生?谜底揭晓的答案是:王存川是一名普外科医生,拥有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等头衔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是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然而他的事业为什么与“美丽”相遇?这得要从他的绝活“腹腔镜”微创手术开始说起了。

健康与美丽并重

  我们先来认识什么是腹腔镜微创手术?

  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利用腹腔镜这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而这种微创手术优于传统的“开膛破腹”手术,将常规的、传统的“大刀阔斧”式手术变成一种显微手术、精准手术,其优点是创伤少、组织损伤轻、术后疼痛轻、痊愈快。

  王存川接触这一微创手术是在1991年,至今已累积了20余年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这种优于传统手术的微创手术,王存川为患者带来健康与美丽并重的优质疗效。

  去年7月,一名21岁的漂亮女大学生谭某(化名)自觉颈部不适,脖子左侧有明显肿胀。后来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左侧颈外侧区囊状淋巴管瘤,肿物大小约13*3.5*37.5px,疼痛之余还影响了颈部美观。当地医院给出的彻底治疗方案是使用传统的手术切除治疗,但术后会在颈部留下永久性的疤痕。年轻的谭某犹豫了。于是她选择了抽水治疗,不开刀。经过抽水治疗后,肿块确实缩小了,但不到一个月,肿块又长大起来。面对抽水治疗无法根治病情而又不想开刀留疤痕的她,四处寻医问药,最后打听到了广州华侨医院擅长腹腔镜手术治疗疾病的王存川。

  知悉了谭某的病情,并让其进行了MRI检查,充分了解谭某的疾病状况后,王存川与普外科教授进行医疗方案讨论,做出了可以不在颈部作切口,运用经腋窝—乳晕入路腔镜手术进行囊状淋巴管瘤切除的决定。最终手术十分成功,切除的肿块通过30px的手术切口取出。由于手术切口很小,而且位置隐秘,谭某的身体恢复得很快,颈部美观也没有受到影响,“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肯定不知道我脖子做过手术”。

  2011年,各地媒体疯狂报道的关于“中国第一胖”梁用减肥成功的新闻,王存川及其团队就是此事件的功臣医疗团队。

  王存川还记得,梁用的减肥手术是中国截至当时为止的最重体重的微创减肥手术。根据全方位的术前检查,梁用的腹壁厚度是常人的近10倍,胃比常人大几倍,容量可达5升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大胃王”。长期以来,梁用吃得多,运动少,导致出现450斤的惊人体重。王存川及其团队根据梁用的身体状况对其进行了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将胃缩小、部分肠改道,从根本上达到减少进食与减少吸收而减肥的目的。

  术后半年,梁用减掉100斤体重,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了。

精进永无止境

  梁用的手术成功,王存川又收获了一个“中国第一”的称誉:第一位完成BMI90超级肥胖的医生。其实,在腹腔镜微创手术的领域里,王存川还“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

  1991年,腹腔镜手术技术刚刚从美国传入中国,广州华侨医院率先开展这一手术。时值在暨南大学寒窗苦读医科数载的王存川硕士毕业,留校教学和从事医疗工作。面对这项全新技术,国内没有多少临床经验可供借鉴,王存川只能刻苦专研,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研读大量的专业知识。

  1995年,王存川厚积薄发,被委以重任,主导腹腔镜微创外科项目。

  王存川说,腹腔镜手术技术最早只是用于胆囊手术。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改变,人类疾病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扩大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应用,治疗更多的疾病,王存川带领其团队不断创新和开拓,率先在中国开展减肥、糖尿病、甲状腺等120多种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

  1999年,王存川及其团队成功开展了中国第一例腹腔镜脾切除术。

  患者是来自四川南充的39岁肖女士,因上腹部疼痛了6年多,多次治疗未果,后转入广州华侨医院治疗。经腹部彩超显示:盆腔异位脾脏,脾脏肿大,大小约为62mm*205mm,周围少量液性暗区。全腹CT检查考虑为:脾脏、结肠及胃位置异常,考虑为脾脏及胃扭转可能,脾周少量积液,门静脉高压且体质较差并伴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长期口服抗白血病药物。经综合研究,王存川率领其团队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彻底结扎脾门血管,避免了手术中患者大量出血。手术耗时2小时,出血量约50ml,比传统开腹脾切除所用时间和出血量都明显减少,同时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一周就完全康复出院了。

  2004年,王存川在国内第一个成功实施了腹腔镜胃旁路手术,成为中国胃旁路手术第一人,也为肥胖者带来福音,至今已成功帮助“中国第一胖”梁用、“中原第一胖哥”杨振普等400多例肥胖患者减肥。广州华侨医院还专门成立了“肥胖与代谢病多学科诊治中心”,治疗以病态性肥胖和高血糖、脂肪肝等为核心的代谢性疾病。

  一次次的探索与进步,王存川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开展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的医生、第一位开展单孔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的医生、第一位开展减重手术后修正手术的医生……

  身为一名“医教研”的专家型医生,王存川也著书立说,先后主编参编出版了8本外科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并组织和参加各种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全面提升医术与科研水平。

  2009年,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年会(ACS)在芝加哥举行,2万多人参加。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组织递呈了500多篇论文,美国人从中遴选了9篇在会议上作演讲,其中包括王存川的《通过腔镜作甲状腺手术》。

  2013年7月,王存川主持召开了“2013广州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论坛暨第18届全国腹腔镜胃旁路手术治疗肥胖与糖尿病学习班”,邀请了包括美国著名肥胖外科专家美国代谢和减重外科协会(ASMBS)前**Robin Blackstone教授以及国内外、港澳台专家200多人参加。

  2013年8月,第18届国际减重与代谢外科联盟世界大会(18th World Congress of IFSO)在土耳其举行,2000余名全球各国减重及代谢病专科权威的专家参会。王存川和他的同事杨景哥、杨华获邀出席会议,并首次代表中国大陆在会议上演讲报告广州华侨医院的成功经验。

  2013年10月,王存川创立的Transoral-VestibuleEndoscopic Thyroidectomy(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获邀在第99届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年会现场演示与讲解,并获得“卓越科学海报奖”……

  这些记载着王存川的业界权威的荣誉与成果,化为一个个“出席证”、“嘉宾证”、“专家证”、“代表证”,挂在王存川的副院长办公室一角,鞭策着他不断地精进。

仁心更高

  2013医疗服务创新论坛暨第七届健康总评榜的“在线名医奖”,王存川榜上有名。网络上,除了有赞扬王存川的精湛医术和出色科研外,还有很多患者留言对王存川的医德仁心表示感谢。

  “王教授早上好。六年前的今天,我们寄希望于你,和每年的今天一样。我们思念您的再生恩德!六年了,手术成功后的六年,我们的女主人依然活得精彩。谢谢!谢谢了!邝某某(为保护病患隐私,特化名)夫妇上。”这是王存川2014年6月26日收到的一条感谢信息。像这样的感谢信息,有很多。

  2008年6月26日,广东梅州的一位40多岁女患者邝某某因胰头癌找到王存川做手术。这一天,王存川为她做了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无并发症,术后患者腹部没有像一般开刀手术一样留下长长的手术瘢痕,仅看到几个很小的疤痕,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两周患者就痊愈出院了。

  原来以为没有生存希望的邝女士,却被王存川的仁心仁术挽救了回来,而且还精精彩彩地活过了六年。每一年的手术纪念日和春节,邝女士都会给王存川发来感谢短信。

  去年,邝女士发来一条短信说要送王存川一份礼物。原来,在手术那天,邝女士暗暗许下心愿:手术后我能度过五年大关,五年后的周日一定给王医生送一份礼物。收到这条短信,王存川很感动,给邝女士回复说:“您的健康就是我们医生的最好的礼物。”也许,这就是王存川一路从医走来的信条。

  而王存川更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传授给同行,让更多的同行分享患者康复的快乐。

  自1997年开始,王存川先后应邀到全国各地医院作腹腔镜微创手术指导、演示及讲学,并同时担任10多家医院的客座教授。“340多家医院,中国大陆的所有省份我都跑过了。”最近有一个周末,两天时间,他跑了6个地方的医院去指导和讲学。“他利用在路上的时间制作修改讲学的PPT和文件。”王存川的同事说。

  如今,王存川的手术演示和讲学还走进港澳台,甚至走向国际。关于腹腔镜甲状腺手术,香港还先后有30多名医生前来参观学习,向王存川请教。前些日子,广州华侨医院还接收到泰国暹罗大学曼谷警察总医院外科发来的参观学习请求函,希望跟随王存川学习“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

  王存川对学生也是倾囊相授。王存川从1998年开始带研究生,先后带了70个学生。目前已有不少学生能独挡一面,有的优秀学生甚至能进入香港或者国外的医疗系统。

  “我一个人再厉害,也不如培养出来100个人,才能救助更多的患者。”现在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团队在慢慢壮大,王存川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坐在办公室,但在办公室的他有时候比上手术台还要忙碌。他的办公桌右上方有一个屏幕,直播手术室状况。没有上手术台的王存川就是通过这个屏幕监察团队的手术质量。“放手不放眼。”这是作为医者的王存川对待生命的严谨与慎重。

  啜一口浓浓的焦苦的咖啡提提神,王存川开始忙活他的“副业”——筹划一本中文杂志《中华肥胖与代谢病》,计划明年2月创刊。

  这位专家型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医者,希望通过医术和科研双管齐下推动腹腔镜的“美丽事业”。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