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春天养生防夏病

2018年07月20日 57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但是“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宋代晏殊)。春雨绵绵,天气潮湿,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天气的变化无常,人们很容易染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肝炎等。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保健养生工作在春季做得好,就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年少生病不生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一.道医强调阴阳变化的时间之道

《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道教医学是一种融道教信仰(心理治疗)和药物方术(生理治疗)于一体的宗教医学。道家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管子·乘马》云:“春夏秋冬,阴阳之更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变化也。医圣张仲景则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道医在养生过程中非常注重时间的要素,强调人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神、起居、饮食、情志,适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以达到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目的。针对四季养生,《内经》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可见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到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所以养生中也要顺应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二.春天里的疾病

1春困”现象:随着气温的回升,有时人们会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春天气候变暖,人体的皮肤血管渐渐扩张,全身的血流量重新配置,大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相对减少,降低兴奋性,就有了春困。在营养不足、缺少维生素B群时,便会抑制大量消耗能量的大脑的兴奋性,使人们感到困倦。春困发作,休息五至十分钟,适当按摩放松即可缓解,但如果一天发作数次,要警惕“发作性嗜睡”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传染病:春天是一个多种传染疾病的多发季节,人们很容易染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传染病。

3.过敏性皮炎 春季对于敏感体质的人来说是个难熬的季节,春天风大,空气中浮尘很多,飞扬着柳絮、花粉等容易引起过敏的因子,很容易使皮肤过敏。

4. 初春时节防肺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美国的法朗克博士建议,高龄老人一定要注意防止细菌侵入肺部而导致肺炎的发生。

.春季养生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1.保暖:春天是盛的季节,为外感病邪之首,百病之长,如果过早换上春装,风邪会夹带寒邪乘虚侵入人体,导致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流行病高发。特别是老年人,气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风寒,易发宿疾。因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于是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偏头痛、冠心病等便会接踵而来。已有颈椎增生的中老年人,若在春寒时长久暴露于寒湿中,常导致局部肿胀,颈椎病的症状加重。同时注意双脚的保暖和保干,早春的寒气与湿气会乘虚而入,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关节,尤其是裸露的脚趾和踝、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酸胀不适,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关节僵直等。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一定要注意保暖。

2运动: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长的特点,人要适度运动,保证气血的舒畅调达。白居易《春游》:“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在春光明媚的天气中,芳草萋萋,繁花似锦,置身其中,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引起的气机紊乱状态必能有所改善,人的心理活动自然也得到充分调节。清晨早起,适当地在户外进行一些养生功法练习,如练习养生气功、武当 太极拳、太极剑、站桩、道家八段锦、道教活骨气功等,有利于防治春病,达到养生修性作用。因为运动时体内激素会增加,在活动筋骨的同时,也能加强内脏系统的循环功能。《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天梳头,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通过梳头,可以疏通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日、防治头痛的作用。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

3.合乎科学的起居习惯,因为春天还阴寒未尽,冷空气还时常活动,昼夜温差幅度大,增衣减衣要随天气变化,不宜过早寻求轻松。保证定量睡眠,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精神养生:春季人们容易倾向两种消极的情绪,一是春季阳气升发,容易造成肝火上亢,情绪激动,动辄大发脾气;另一种是春季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春天不要平和,春季一定要让心情欣然、愉悦,秋天才要讲求平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提升好心情,还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力,平时就适量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这对及时疏导情绪非常有用。人心情不畅,情志抑郁时,自然会影响到肝脏的藏血功能,而如果肝气不疏,郁热化火,就会扰乱神明,最终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进而“气血凝滞脑气”,人就会焦虑狂躁,这也是一部分精神类疾病发病时的表现。

5.踏青赏花:春暖花开,有机会置身花草丛中,能使人心情愉乐,血脉调和,气顺意畅,对陶冶情操,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十分有益。有些花含有芳香油,能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杀灭细菌病毒,其气味通过鼻的嗅觉细胞、嗅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醒脑、健脾、开胃等健身益寿的作用。

6.养肝护肝: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春季始临,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

7. 起居上要早卧早起:夜里11点到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我们的生物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子时胆经值班,胆此时刚刚长阳气,还很微弱,我们要特别保护这个阳气。

8. “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过后,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此时再摄入大量脂肪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饮食适当食用一些甜味食物。

,以补益脾土并防止肝气升发太过多,以含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为主。

1)萝卜生食辛甘而性凉,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时节食用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气、祛痰、止咳等功效。韭菜,辛温发散,具有补肾益肝作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畅达。

2)多禽少畜:肉食脂肪含量高,容易与高脂血症乃至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挂钩。我们可以多吃禽肉少吃畜肉,畜肉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多,胆固醇高,鹅、鸭、鸡等禽肉脂肪较少,所含脂肪的结构更接近橄榄油,有保护心脏作用。

3)多吃蔬菜:颜色愈深的蔬菜,维生素与胡萝卜素含量越多,反之就越少。按此规律排出的顺序是:绿色蔬菜、红黄色蔬菜、白色蔬菜。绿色蔬菜富含钙质,叶酸与维生素C

4)春天应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降逆。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冰糖梨水的做法是:选择一个个头适中的梨,洗净后切块,放入1000毫升水中,再加上适量的冰糖,开锅后5分钟关火,凉温后当水饮。

4)草药: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护肝养脾同样重要,可选择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成大枣粥、山药粥食用。

. 道医揉腹破肝散郁

方法:

1开带脉: 带脉是人体经脉当中唯一横向的经脉,它是约束十二经脉,就像一个皮筋一样,它紧,十二经脉就紧;它松,十二经脉就无拘束和懈怠,把带脉开合对人体很关键。在揉腹前先开带脉,就是把左手放在肚脐,右手放在后腰,沿着腰带一圈来回按摩腰36下即可。双手摩热之后,还可捂住腰眼,因为肝肾同源,护肾就是护肝。

2揉腹: 破郁法就是揉腹,揉腹破郁法的关键是先泻后补,通过揉腹达到通畅经脉的目的。道医认为,逆时针揉为泻法,顺时针揉为补法。揉的时候,先逆时针地去揉,把手掌心的劳宫穴对着自己的肚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尽量大面积地揉腹,最好能揉到肝区的部分(肝在右肋骨下面),逆时针揉完了再顺时针揉。要每天都能坚持这么揉,传统养生学认为应该以36为基数,每次揉的次数是36的倍数就可以,揉的时间可自己掌握。破郁法最重要的原则是晚上睡觉前要揉,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最好也能够揉腹,有利人体健康。

3拨筋:由于不经常运动,肌肤腠理之间尤其是肚子上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条索状的或其他形状的筋结,这种筋结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如果在揉腹中,看到哪个地方有筋结,一定要用手指把它逐渐地拨开,这样对保持人体健康。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