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脑膜瘤患者为什么会突然嗅觉消失、听力下降?

2023年04月17日 39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脑膜瘤多属良性,有完整包膜压迫嵌入脑实质内与硬脑膜紧密粘连构成肿瘤的蒂,通过该处可接受来自颈外动脉的血供,邻近颅骨有增生或被浸蚀的迹象,脑膜瘤多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

  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病程长,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可不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头痛、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老年病人尤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多见。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

  绝大多数起源于蛛网膜粒的特殊细胞即蛛网膜帽细胞,少数者起于硬膜的纤维母细胞或附于脑神经、脉络丛的蛛网膜组织。组织病理学分类复杂,可分为15种亚型,好发部位与蛛网膜颗粒在脑膜上的分布情况相一致,故多发生在硬膜静脉窦附近。嗅沟脑膜瘤发生率低,约占脑膜瘤的5%~13%。

  嗅沟脑膜瘤起源于前颅窝底中线旁,自一侧筛板的硬脑膜长出,沿前颅窝底向一侧或双侧发展,向上向后推压嗅束及视神经、视交叉,向上可突向额叶。嗅沟脑膜瘤的早期症状应为嗅神经受累引起的嗅觉下降或消失,但因为另一侧的嗅神经代偿而被患者忽视,因此很少有患者以嗅觉障碍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

  影像学表现

  嗅沟脑膜瘤具有典型脑膜瘤的一般特征。

  CT表现:

  CT平扫可见肿瘤位于额部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向单侧或两侧发展,以广基底与前颅凹底相连,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多数密度比较均匀,仅有少数呈不均混杂密度,与肿瘤内的钙化、坏死、囊变等有关。周围见轻到中度水肿,与肿瘤大小、位置有关系,巨大的肿瘤常常压迫侧脑室致其变形移位。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强化,其内的囊变和坏死区无强化。同时,CT扫描用骨窗像可以清楚显示肿瘤附着处骨质的受侵情况,如骨质增生、毛糙、浸润、吸收等改变。

  MR表现:

  肿瘤的信号与典型脑膜瘤相似,或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有统计发现各种病理类型的脑膜瘤在T1WI上信号类似,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有差异,上皮型及过渡型为稍高信号,纤维型为稍高或等信号,肿瘤内可出现稍低信号,不典型者呈较混杂的稍高信号,少数肿瘤内的钙化和较丰富的小血管呈T1WI、T2WI和FLAIR低信号,而坏死或囊变区呈现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高信号,有丰富的血管时肿瘤内可见线条状的流空影。增强扫描肿瘤呈较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强化欠均匀,与肿瘤的成分有关,典型的脑膜瘤强化可见硬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手术切除是嗅沟脑膜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前对该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对手术术式的选择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鞍旁脑膜瘤、镰旁脑膜瘤:嗅沟脑膜瘤较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前颅底的更前方,使视神经、视交叉向上顶,后者则是向前越过视神经及视交叉。

  前颅窝额下神经鞘瘤:两者鉴别有难度,神经鞘瘤以囊实性混杂成分多见,并伴有广泛瘤周水肿带,钙化少见,脑膜瘤影像上通常基底较宽,有比较典型的脑膜尾征,多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筛板一般不被侵蚀或破坏。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