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容易误诊的若干皮肤病

2014年12月16日 95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针对工作中容易误诊皮肤病,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大家的认识。

麻风

       儿童麻风发病率低,目前有些临床医生对麻风病的认识不足,易常期误诊,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发生畸残,影响一生。结核样型麻风的特征可概括为“高清鳞圈”,皮肤损害为暗红色斑疹和斑块,数目少,边缘清楚,有明显的感觉障碍,损害处毳毛脱落。有时边缘高起,呈半环形或环形。表面多干燥有鳞屑。瘤型麻风的特征可概括为“肿混恶脱”,常为浸润性斑块、结节,多发,边界不清,感觉障碍轻;随着病程进展,面部可有弥漫性浸润,形成狮面,眉毛脱落。界线型麻风常有“打孔现象”,似离心性环状红斑,但内环界线清楚,有明显的浸润感。瘤型麻风诊断相对容易,对结核样型及界线型麻风则需要提高警惕。在临床工作中,对伴有感觉异常、眉毛或毳毛脱落、神经粗大的鱼鳞病样、离心性环状红斑样及结节性红斑样皮损,应想到麻风,并做皮肤病理及抗酸染色确诊。

皮肤结核

       皮肤结核是由结核杆菌直接侵犯皮肤,或其他脏器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经血行或淋巴系统传播到皮肤组织引起的皮肤损害,病程慢性,常迁延数年或数十年,可遗留毁容性疤痕。常见类型有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硬红斑、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等。其中寻常狼疮多数在儿童期发病,因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及无自觉症状,容易误诊,确诊时的平均病程为10年左右;部位以面部最多,其次臀部及四肢;基本皮疹为狼疮结节,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呈扁平斑块、瘤样斑块等。为了避免误诊,对病程长,皮肤表现不典型的皮肤病,尤其是临床上屡治不愈的丘疹、结节和溃疡等皮损,应想到皮肤结核的可能,及时做皮肤病理检查等,提高确诊率。同时,也应注意与深部真菌感染、结节病等鉴别。另外,因为皮肤结核患者内脏结核伴发率高达1/3,我们在诊断皮肤结核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伴发的内脏结核。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为儿童常见疾病,特征性的皮损为半球形、有光泽的丘疹,中央有脐凹,临床容易诊断。但是,有时皮损因受到挤压、磨擦、刺激或继发感染等则可出现不典型表现,可类似尖锐湿疣、皮脂腺异位等,甚至形成表皮囊肿样损害,极易误诊。对于这些不典型的损害,我们应仔细查体,如找到个别典型皮损则可确诊,必要时做病理确诊。

嗜酸性脂膜炎(寄生虫感染)

       嗜酸性脂膜炎的特征为皮下脂肪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病理性诊断,并非独立疾病,可由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及药物等引起。在儿童最见原因为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肺吸虫及肝吸虫。常表现为单发的皮下结节,偶多发,位于四肢和躯干,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常有生食鱼、螃蟹及青蛙史,应仔细询问病史。组织病理表现为嗜酸性脂膜炎,有时可见虫体。如病理上找到虫体,可确诊,如果没有见到虫体,可检测血清寄生虫抗体或做寄生虫抗原皮试以帮助诊断。但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血清抗体和皮试的假阴性,对高度怀疑寄生虫感染的儿童嗜酸性脂膜炎患者,必要时可行吡喹酮试验性治疗。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在儿童并不少见,最常见于面部,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皮肤孢子丝菌病可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和皮肤播散型。一些病例由于皮损特殊或者外用药物治疗不当等原因造成孢子丝菌病丧失原有的典型特征,难以辨认,图中两个患者因表现特殊,长期误诊为皮炎湿疹,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使皮损更不典型。我们应提高对这些表现特殊的病例的认识,并针对性做病理活检和真菌培养,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环状肉芽肿

       环状肉芽肿是以环状丘疹或结节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临床分为局限型、泛发型、穿通型、皮下型、丘疹型及间质型等,其中皮下型及丘疹型少见,多发生于儿童,由于其基本皮疹不呈环状,容易误诊。丘疹型环状肉芽肿表现为肤色丘疹,可有脐凹,主要分布于手背和手指,应注意与传染性软疣和扁平疣鉴别。结节型环状肉芽肿又称儿童假类风湿性结节,表现为皮下结节,好发于头皮、下肢,患者无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热。常需组织病理确诊,但其病理表现与类风湿结节相似,有时无法区分,因此,最终诊断需要病理结合临床,排除类风湿结节和风湿结节,以免误诊。

       总之,这些皮肤病误诊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经验不足,新医生不认识老病种或老医生不认识新病种;②医生问诊及检查不细致,漏诊;③医生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检查的局限性;④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⑤有些疾病为常见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应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认识,特别是其少见亚型及不典型表现,并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选择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方法,正确分析,结合临床,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