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鼻息肉

2018年03月06日 1188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单方网
刘维忠述李祥雨于华楠邴学振董娜记录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养生专家刘维忠主任治疗鼻息肉单方。    
1、药物组成:
(1)内服方:苍耳子、石膏各30克,川芎、防风、白芷、细辛各20克,荆芥、辛夷、羌活、苏叶、牙皂各10克。
(2)外用方:乌梅肉炭、硼砂各9克,冰片1克。
2、制法:
(1)内服散剂:将以上11味中药净选后,在60℃以下烘干,粉碎,过100目筛,即得。
(2)外用散剂:先将冰片与乌梅炭按等量递增法研细,再与硼砂配研。过120目筛,即得。
2、功能与主治:
(1)内服方:清肺宣肺泄湿,化痰散结消肿。              
(2)外用方:清热散瘀,消肿止痛。
3、方解:。鼻息肉”的病名来自内经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痛,若鼻息肉不通。”因其形如痔,病机也是湿热蕴结,故又称之为鼻痔。汉张仲景《伤寒论·辨温病脉证》:“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中鼻道微环境间隙狭窄,凸凹不平,吸入气流在此易形成紊流;纤毛功能减弱、纤毛活动障碍;中鼻道黏膜血流较鼻内其他部位明显减少。中鼻道天然防御功能减弱,局部易受有害因子损伤,为鼻息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鼻息肉组织可查到较多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IgE生成细胞,且其液体内IgE水平增高,提示局部变应性有一定作用。近90%的鼻息肉组织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提示鼻息肉与该细胞增多有密切关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鼻腔常见共生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直接激活中鼻道鼻黏膜内的大量Th2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使其合成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加重中鼻道内的局部炎症反应,促使息肉形成。中医认为鼻息肉多因肺经湿热壅结鼻窍所致,平素嗜食辛辣炙煿厚味,蕴生湿热;上蒸于肺,结滞鼻窍;或风热邪毒侵袭肺经,肺气不得宣畅,积聚鼻窍所引起,所以在治疗方面宜清肺宣气,泻湿散结。另外由于鼻息肉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及鼻窦炎关系密切,所以要预防鼻息肉发生,就要积极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以减少发生的几率。在饮食预防方面,应多吃些能治疗上述疾病的食物,少吃油腻肥厚之物,避免过食生冷、鱼虾等腥荤之物,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食物。本方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归肺、肝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辛夷:辛,温。归肺、胃经。祛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现代药理研究:具有局部收敛、抗过敏。。降压作用。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白芷: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为血中之气药。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辛窜行散温通,有开窍的作用,可以作为催嚏药,并作为催吐药,能吐风热痰涎,治突然昏迷、痰涎上涌,或中风痰多、神昏不语等症,可研末吹鼻取嚏或温水调灌取吐。此外,本品研末外敷,有消痈肿止痛功效。以其祛痰之功,可治顽痰阻肺、咳喘痰多。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石膏:辛甘,寒。具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清熱解毒之功。苏叶:辛,微温,无毒,归脾、肺二经。具有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止呕,解鱼蟹毒之功。羌活;辛苦,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全方共凑清肺宣气,泄湿散结消肿之功效。故可用于鼻息肉的治疗。(2)外用方:乌梅肉炭:长于收敛止血,常用于便血、尿血、崩漏下血等硼砂:甘、咸,凉。归肺、胃经。外用清热解毒,消肿,防腐;...冰片:辛苦,温,有毒。归心、肝、肺经;散郁火,、杀虫、生肌止痛。三药合用,能清热散瘀,消肿止痛,配合内服方,更好地发挥对鼻息肉的治疗作用。
    4、注意事项:
    鼻息肉患者少吃油腻肥厚之物,如油炸食品,烧烤。避免过食生冷、鱼虾等腥荤之物。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刘维忠中医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甘肃省人民医院。周四,六上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