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治疗方法 | 骨折常见治疗方法的比较

2016年07月05日 4090人阅读

导语:骨折在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见,一旦发生骨折一定要尽快就医,就医时,医生会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关于骨折的常见治疗方法及其优势与弊端也是伤者自身应该了解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骨折常见的几种治疗方法。  

骨折的治疗简单来说就8个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也是骨折治疗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复位  

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主要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以及手术复位。

1.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就是应用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等一系列手法,将移动的骨折复位。在骨折治疗的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  

优点:  

①愈合好:手法复位能有效避免骨折创伤发生时机体内产生的骨生长因子“BMP”的流失,BMP是促进骨折断端愈合的重要刺激因子,如果不流失,那么骨折愈合也会越好;

②风险少:手法复位避免了麻醉以及受伤部位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

③费用低:手法复位所需要的花费要远远小于手术治疗。

适应症:  

大部分的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没有直接或间接外露的骨折称为闭合性骨折)。

禁忌症:  

①有急性传染病、高热、脓肿、骨髓炎、骨关节结核、恶性肿瘤、血友病者;

②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者伴有脊髓压迫症状,不稳定性脊柱骨折和脊柱重度滑脱者;

③肌腱、韧带完全断裂或者部分断裂者;

④施行手法后疼痛加剧或者出现异常反应者,不能继续手法治疗,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⑤妊娠三个月左右患有急慢性腰痛的妇女  

⑥手法区域有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者;

⑦精神病患者,患骨伤疾患而对手法治疗不配合者;

⑧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

⑨长期服用激素者。

2.牵引复位  

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常用的牵引方法有皮肤牵引、骨牵引、特殊牵引等。

(1)皮肤牵引  

皮肤牵引是利用粘贴于肢体皮肤的粘胶条(或乳胶海绵条)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皮肤,间接牵拉肌肉和骨骼,从而达到患肢复位的目的。

优点:  

牵引操作简便,对患肢损伤小,且痛苦不大。

缺点:  

牵引力量小。

适应症:  

①小儿股骨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等;

②成人下肢骨折经骨牵引后已临床愈合或纤维连接,仍需继续牵引者;

③轻度小儿关节挛缩者。

禁忌症:  

①皮肤对胶布过敏者;

②牵引处皮肤有损伤或炎症者;

③肢体有血液循环障碍者,如静脉曲张、血管硬化及栓塞等;

④骨折严重错位需要重力牵引方能矫正畸形者。

(2)骨牵引  

骨牵引是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并起到复位的作用。

优点:  

骨牵引力量较大,持续时间长,可有效地克服肌肉紧张,纠正骨折重叠造成的畸形。

缺点:  

①钢针直接通过皮肤穿入骨质,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护理不当,容易导致针眼处感染;

②穿针部位不当容易损伤关节囊或神经血管;

③儿童采取骨牵引容易损伤骨骺。

适应症:  

①成年人的四肢骨折;

②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③骨盆骨折、髋臼骨折;

④学龄儿童股骨不稳定性骨折;

⑤颈椎骨折;

⑥皮肤牵引无法实施的骨折。

禁忌症:  

①牵引处有炎症或开放创伤污染严重者;

②牵引局部骨骼有病变及严重骨质疏松者;

③牵引局部需要切开复位者。

(3)特殊牵引  

特殊牵引是利用布袋或海绵兜带兜住身体突出部位来施加牵引力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枕颌带牵引、骨盆悬吊牵引等。

优点:  

牵引操作简便,对患肢损伤小,且痛苦不大。

缺点:  

牵引力量小。

适应症:  

枕颌带牵引适用于轻度颈椎骨折或脱位;骨盆悬吊牵引适用于骨盆骨折有明显分离移位者。

3.手术复位  

手术复位是用手术方法显露骨折部位,施行骨折端的修正和复位。

优点:  

①可以在直视下利用器械及手法进行复位,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

②可以为某些骨折(如关节内骨折等)争取保留全部或部分关节功能;

③可以将一些影响骨折愈合的不利条件转变为有利条件(如清除夹在骨折端之间的软组织,切除骨折不愈合的硬化骨质,钻通髓腔,施行植骨或坚强的内固定,矫正畸形等),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缺点:  

①手术中会不可避免地破坏血液运输,使骨折端的坏死区增大,造成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

②手术时,血肿的清除会感染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影响骨折愈合的过程与时间;

③手术复位时,伤口开放,增加感染机会。

适应症:  

①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

②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

③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折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④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⑤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

⑥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而用内固定有较好的疗效者;

⑦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

⑧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禁忌症:  

手术复位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但其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参照上述的适应症,防止滥用。

二、固定  

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1.外固定  

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外固定的器材和种类有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石膏绷带固定、小夹板固定、牵引等。

(1)石膏绷带固定  

石膏绷带是将无水硫酸钙(熟石灰)的细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绷带上,当熟石灰遇到水分时,可重新结晶而硬化,利用此特性来达到固定骨折、制动肢体的目的。

优点:  

①石膏硬化迅速,操作简单;

②石膏硬化后即有相当的坚固性,固定可靠;

③石膏绷带能随意和身体形态符合,紧贴肢体包扎,有良好的塑性功能。

缺点:  

①无弹性,不能随时调整松紧度,也不适于使用固定垫;

②固定范围较大,一般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使这些关节在骨折固定期内无法进行活动锻炼。

③长期固定可产生关节僵硬等后遗症,妨碍患肢功能恢复。

适应症:  

①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如脊柱压缩复位、关节脱位复位后、骨折开放复位及内固定后以及关节扭伤、韧带撕裂及撕脱等。

②术后促进愈合及防止病理性骨折:如神经吻合、肌腱移植、韧带缝合、关节融合固定、截骨术、骨移植、关节移植、显微外科、骨髄炎等术后。

禁忌症:  

全身情况差,尤其心肺功能不全的年迈者。

(2)小夹板固定  

是利用有一定弹性的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的长、宽合适的小夹板,绑在骨折部肢体的外面,外扎横带,以固定骨折。

优点:  

小夹板固定的优点是能通过外扎横带和内置固定垫的压力进一步矫正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固定范围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部关节,便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防止关节僵硬。

缺点:  

不易塑形,不适合关节附近骨折的固定,绑扎太松或固定垫使用不当而失去固定的作用,导致骨折再次发生移位,或绑扎得太紧而产生压迫性溃烂、缺血性肌萎缩,甚至产生肢体坏疽等不良后果。

适应症:  

①适用于四肢管状骨闭合性骨折;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者;

③陈旧性四肢骨折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禁忌症:  

①开放性骨折较严重者;

②四肢骨折有感染或软组织损伤,肿胀严重甚至有水泡者;

③关节内骨折难以整复者;

④脊柱骨折者;

⑤固定后不易稳定的四肢骨折。

(3)牵引  

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详见上述复位中的牵引复位介绍。

2.内固定  

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位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患者。内固定后,患者可早期活动,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三、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运动。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阶段,是防止发生并发症和及早恢复功能的保证,因此患者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医生的指导下,按一定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

一般来说许多骨折并不需要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固定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一些手法复位解决不了的骨折,还是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治好。至于究竟选何种方法,医生会根据伤情,权衡利弊,采取一个相对合理的治疗方案。  

但是有些骨折病人害怕手术,盲目相信推拿、按摩甚至敷一些所谓祖传秘方的膏药,结果延误了病情,造成终身残疾。

所以,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骨折了一定要去找专业骨科医生诊治,不要轻信那些街头广告上所谓“专治跌打损伤”的宣传。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