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冬病夏治

2016年03月06日 24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如何理解“冬病夏治”

  要理解“冬病夏治”,首先要了解人的生命节律。《黄帝内经》中指出生命进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生长壮老已”,也就是说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人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五个时期。在这个大的生命节律背景下,还存在其他节律,主要包括年节律、月节律和日节律。其中,年节律就是指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存在影响,按中医学的观点即“天人相应”。

  夏季,就是中医所说的“夏三月”,即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这样描述“夏三月”:“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伏天”气候炎热导致人体发生一些变化,包括:① 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利用自身机能,消耗阳气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② 炎热导致汗出亦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素问·阴阳别论》所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须有阳气参与。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础。

  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使机体也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天人相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 把人作为天的一个子系统, 强调人与天的相应性。

  “冬病夏治”如何做到“个体化”

  “冬病夏治”是个广义的概念,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须根据个人体质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阳虚者常须“冬病夏治”,因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用温阳疗法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阴虚者,则在秋冬温阳治疗较好,在三伏天忌用温热药,且应注意养阴避暑,可用清热养阴药调理;正常体质者,只须正常避暑即可,并非一定要进行治疗。

  “夏季不温阳”的说法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学术争论。在部分人群中,特别是阴虚者,夏季确实不宜补阳,但阳虚者,夏季则正是用温阳治疗的好时期,且效果更好,这亦是“冬病夏治”的原因。此外,“冬病夏治”还存在一定地域性。华东和四川地区,夏季以“暑湿”为主,北方则以“暑热”为主。暑湿为主的地方,“冬病夏治”勿忘祛湿。

  建国初期著名中医蒲辅周,在发生脑炎流行时,用白虎汤来治疗,第一年效果较好,但第二年下雨较多,继续用原方剂效果却并不理想,他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苍术,该药为祛湿药,此举改善了变化后的药方效果。究其原因,第一年是暑热为主,第二年是暑湿为主,因此,临床施治还须根据天气“个体化”。

  阳虚证 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去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表现为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恍白,舌淡胖,脉沉迟或细数无力。

  阴虚证 指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如何将“冬病夏治”运用在肿瘤防治中

  我们建议肿瘤患者在进行规范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治疗,或在西医治疗结束后应用中医预防复发与转移。如何将“冬病夏治”运用在肿瘤防治中,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个体化”的理念分析,首先要分清楚患者体质,判断在夏季给予治疗的方法。

  阳虚的肿瘤患者,例如部分乳腺癌与卵巢癌患者,夏季进行温阳治疗效果较好。乳腺癌患者可用“阳和汤”加减,卵巢癌患者可用“真武汤”加减,同时注意不能过度贪凉。此外,治疗过程不同阶段用药亦有所差别,对于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可用中药调理以使患者能坚持化疗;对于已经结束西医治疗的患者,可在“三伏天”用温阳药物预防复发。

  阴虚的肿瘤患者,例如部分肺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属阴虚者,“三伏天”特别强调养阴。首先是注意避暑,同时可配合服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此外,“三伏天”的食疗,暑热重时,可予以百合银耳粥,暑湿重时,可予以薏苡仁熬粥代早餐食用。

  阳和汤

  组成: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

  百合固金汤

  组成:百合、熟地、生地、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

  功用: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