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爱眼日特辑 | 市一医院眼科“超级专家团”为你带你勇闯近视关

2017年06月07日 1941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本帖转载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处——

近十年,眼镜和手机一样,从稀罕物变成了司空见惯的随身物品。对于青少年,家长可以勒令孩子把手机放下,可尴尬的是,他们无法把孩子的眼镜摘下来。青少年近视人数逐年提高,患病率居全球首位,近视的发病年龄更是从20年前的13~18岁提前到了9~14岁。 因此,今年全国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这也是“爱眼日”主题连续第二年聚焦近视问题。市一医院眼科专家们分别针对各种与近视相关的疾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度近视者易发“黄斑变性”,看方格表可自查

孙晓东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
如果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并伴有眼轴的延长,一般我们称为高度近视,如果这些患者出现了视网膜脉络膜等眼底改变,我们可称为“病理性近视”。而如果这一类人群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异常症状,很可能就是出现了今天我们要说的“黄斑变性”。 发现黄斑变性其实很简单,近视朋友在家通过阿姆斯勒表就可进行快速自查: 
1.把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光线要清晰及平均; 
2.如有老花或近视,需佩戴原有眼镜进行测试; 
3.用手盖着左眼,右眼凝视方格表中心点; 
4.重复步骤1至3检查左眼。 当凝视中心黑点时,发现方格表中心区出现空缺或曲线,就可能是眼底出现毛病的征兆,请尽快就诊。


年纪大了近视却加深,或是白内障

邹海东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白内障科主任
45岁以上的人往往都会先后逐渐患有老年性白内障,一般来说,白内障大多是晶状体的皮质混浊,引起患者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情况。 除此之外,有一种类型的白内障称为核型白内障,表现为近视或原有近视度数增加,而老花的程度则相对减轻,甚至在阅读时可摘下老花镜,这主要是由于晶状体混浊首先从晶状体的核心部开始,由于晶状体核密度增加,中央部的屈光指数增大,可产生屈光性近视。 澳大利亚的眼科专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核心白内障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紫外线导致的眼球晶状体损伤多数发生30岁以前,年轻时较多暴露于阳光下的人上了年纪时患白内障的几率要高得多,因此,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外出时要注意眼部的防护,戴上太阳镜。

“糖网病”导致的失明能“传染”

郑 志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执行主任(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非增殖型和增殖型视网膜病变。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对视网膜产生影响的早期阶段,也是2型糖尿病病友最常见的视力受损的原因。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疾病继续发展,视网膜上就会进一步生长出新生毛细血管,进入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阶段。这时眼底的病变已经不可逆转,病变的新生血管会破裂出血,血液的聚集阻止光线进入视网膜,从而导致视力下降。反复出血和不完全的吸收后血管退变代之以机化条索,不断的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失明。 由于糖尿病是全身性病变,一般情况下双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程度相近,患者一只眼睛失明后,另外一只眼也往往难逃厄运。

青少年预防近视关键在早期防控

柯碧莲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视光/屈光/眼表科主任(北)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因此,预防近视的关键在于早期防控。尤其是视力正常的孩子,要关注他们的屈光状态和眼轴,防止过度开发视力带来的眼球过度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及时发现近视的“先兆点”,不要等到孩子出现视力下降才来院就诊,眼疲劳(如看书时感觉字迹重影、浮动不稳)、眼不适(如眼睛干涩、灼热、发痒及眼部胀痛)及眼调节功能紊乱都可能是发生近视的预兆。 另外,孩子是否近视不能仅以视力检查是否正常来判断,而要保证孩子有一个远视的保有量,即通常8岁左右的孩子扩瞳后有+1~+1.5D的远视。如果低于这个保有量,哪怕视力正常也应密切监控治疗,临床上这部分孩子往往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3视网膜脱离患者为近视眼

刘 堃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底及视网膜科副主任(北)
一般认为,-6.00D以上的近视易出现近视病理性改变,即有眼轴增长、各种眼底变化及并发症的出现。其中视网膜脱离是近视眼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2/3的视网膜脱离患者为近视眼,其中又以高度近视居多。 高度近视的眼睛,比同年龄相对正常的眼睛更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并发展为视网膜脱离,这是因为:1.高度近视眼玻璃体液化劈裂与后脱离发生较早,而且后脱离不完全。2.高度近视眼多存在周边部视网膜变性。3.高度近视眼黄斑区多有退行性改变。

2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