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警惕“腹痛”

2016年07月01日 210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腹痛可以说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了,林林总总上百种疾病都可以出现腹痛,而其中心源性腹痛往往情况危急凶险。医生在诊察腹痛患者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心源性腹痛的可能性,多个“心眼”。

       基层医院工作的同学聊到急诊科发生的一起医疗纠纷。

       40多岁的中年男性应酬酒局后回家,出现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就诊。值班医生要病人先做检查,家属不理解火气很大,“肚子痛得要命,不先给止痛,先做什么检查?管不管人死活啊!什么医生,就知道赚钱!”

       患者强烈要求先止痛,值班医生坚持先去做心电图检查,家属大骂不予配合。医生迫于压力开了止痛针,护士刚打完止痛针没来得及做心电图,病人突然死亡,家属大闹医院。

“要命的腹痛”

       腹痛,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几乎大多数人都有过腹痛的经历。不就是个肚子痛吗,吃坏东西了,凉着肚子了,是引起我们肚子痛的常见原因。没啥大惊小怪的,忍一忍,揉一揉,上个热敷不就过去了吗。

       其实,腹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也是最复杂的一项临床症状,林林总总上百种疾病都可以出现腹痛。

       如果腹痛到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检查腹部B超,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必要的情况下,会做全腹CT和心电图检查。这时候有的人就会发牢骚,“肚子痛为什么要做心电图?”“连个肚子痛都不会看”,“无良医生,就是为了赚钱”!

       可是,有时候,小小的腹痛也会隐藏着大问题的。肚子痛有可能是心脏疾病引起的,不要忽视,心脏引起的腹痛往往都是致命的。

常见的心源性腹痛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腹痛

       首先最常见的也是最要命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腹痛,大约有8%的心肌梗死的病例,在早期可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局部可有或无压痛,容易误诊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等。

       所以,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病人,少数患者可没有冠心病史,突然出现上腹剧痛,一定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一定首先应该做心电图,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时也可能会有腹痛

       心绞痛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内的代谢产物积聚过多,比如乳酸等,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的感觉,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往往会表现出与活动相关,休息可以缓解,少数会表现静息性上腹痛,很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主动脉夹层破裂时的腹痛

       还有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主动脉夹层,因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也常会发生误诊。

       主动脉夹层多数见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主动脉壁破了一个裂口,高速高压的血流经裂口处进入主动脉壁中膜,将本来紧靠在一起的管壁剥离两层,治疗不及时会越撕越大。如果破入腹腔失血死亡,或继续上升撕入心包会引起猝死。

       持续性的撕裂样疼痛为本病特征性的症状,超过90%的患者有突发剧烈而持续且不能耐受的疼痛。疼痛部位有时可提示撕裂口的部位,以胸痛多见,也可有腰背痛以及腹痛等表现,可放射到下肢。常被误诊为急性胃穿孔、急性胰腺炎,应引起重视。

       双侧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不一致,一侧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双侧肢体血压相差10mmHg以上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既往有高血压的中老年病人,出现持续性撕裂样腹痛伴腰背痛,同时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不一致时,要高度重视,立刻到医院就诊,多数需要CT检查进一步确诊。

房颤栓子脱落引发腹痛

       另外,还有一种心房颤动血栓脱落引起的肠系膜动脉栓塞,致肠系膜动脉坏死,通常也会以与体征不相称的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止痛药物无效,多继发于心房颤动的患者。

       心房颤动的患者如果合并高龄(7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等2项或2项以上危险因素,或者既往有血栓病史的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脱落,最常见的是栓塞脑动脉引起脑梗死,也可能会栓塞肠系膜动脉引起腹痛,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发展为肠坏死甚至多器官更能衰竭而死亡。既往病史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怀疑栓塞引起的肠坏死。

       通过以上对常见心源性腹痛的了解,文章开头我们探讨病例的死因相信大家也猜到了,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希望大家明白,如果发生剧烈持续的腹痛,一定不要忽视,中老年朋友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建议及时呼叫120到医院就诊检查,以免延误诊治的时机,发生意外。腹痛,尤其是中老年人发生腹痛,开心电图检查、做腹部CT、查血常规、血生化、肌钙蛋白有时候是必须的。

       有时候医生特别为难,检查开多了,背上乱开检查,没医德的骂名。少检查些吧,漏诊了,发生医疗纠纷,怪你为什么不做检查。尤其急诊科,病人多,病情急,无法一一解释,需要病人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