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走近中医之肺癌(二)

2024年06月18日 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咳嗽的定义

何谓咳?何谓嗽?何谓咳嗽?

凡有声无痰者谓之咳,有痰无声者谓之嗽,有声有痰者谓之咳嗽。

整个肺系疾病重点在一个“痰”字,中医认为痰由水湿所化生,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阳气不到之处,即为饮邪停滞之所)。

 

二.痰的分类

1.有形之痰

湿痰:痰多色白,重在燥湿→多用半夏、天南星。

寒痰:痰清稀量少,重在温化→多用白前、前胡。

热痰:痰色黄,重在清肺→多用胆南星、鱼腥草、开金锁。

燥痰:痰少而黏,津液不足,重在润肺生津→多用瓜蒌、贝母、百部、紫菀、款冬。

 

2.燥痰与阴虚的不同

燥痰乃实证: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治疗上拟润肺生津→代表方:瓜蒌贝母散。

阴虚乃虚证:无痰。治疗上拟养阴润肺→代表方:麦门冬汤。

 

3.无形之痰与特殊之痰

无形之痰:以风痰为主,治疗上重在化痰熄风→常用天麻、白僵蚕、白芥子、天南星。

特殊之痰:痰凝成块,治疗上重在软坚散结→常用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

 

 

三.咳嗽的治疗原则

1.治咳当治肺

·肺主气,司呼吸

1)以宣为用→向上向外

2)以降为顺→向下向内

肺失宣降则发为咳

 

·宣发常用药:麻黄、紫苏、桑叶

 

·肃降常用药:紫菀、款冬、杏仁、旋复花、金佛草、枇杷叶、苏子、白前、前胡 、白芥子

 

2.治咳当治痰

·治咳当治痰,治痰当治气。

《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补气治痰:气足则津化,气衰则津停,因而成痰。补气促进痰排出。

2)化气治痰:阳气不振,水津不化,内停成痰。故治必化气为先。

3)理气治痰:气机壅滞,水津不行,停留成痰。理气促进痰的消散与排除。

4)降气治痰:气机上逆,痰随气升,停留上部。凡痰在上部则可用降气。

有形之痰:热痰当清化,寒痰当温化,湿痰当燥化,燥痰当润化。

 

3.治咳嗽当辩脏腑

治咳嗽当辩脏腑: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

1)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升降出入。当邪气侵袭肺时,易致肺内津液凝聚成痰(因咳而有痰者,咳为主,则治在肺)。

2)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当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多、劳倦及饮食不节致水湿内停凝结成痰(因痰而有咳者,痰为主,痰出咳止,则治在脾)。    

3) 肾为生痰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之根本。脾阳不足致水湿内停凝结成痰(治脾同时,常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佐以温补肾阳之品)。

 

四.咳嗽的治疗方法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与多脏器有关,当以整体治之。

 

(一)治肺

治咳嗽当治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乃贮痰之器。

治法:温法、清法、宣法、降法、润法、燥法、补法。

1)温法—温肺化痰(寒痰当以温药治之)。

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

2)清法—清肺化痰(热痰当以清肺治之)。

代表方:清气化痰汤+鱼腥草、胆南星、开金锁等。

3)宣法—宣发肺气,代表方:麻黄汤。

4)降法—降气止咳(肺气上逆而咳)。

代表方:杏仁、枇杷叶、紫菀、款冬、旋复花、降香、金佛草、前胡、白前。

5)润法—润肺止咳化痰(肺燥而干咳少痰)。

代表方:瓜蒌贝母散。

6)燥法—燥湿化痰(痰湿壅肺)。

代表方—二陈汤、导痰汤、温胆汤。

7)补法1—培土生金(补肺气)。

代表方:参芪白术散。

8)补法2—滋阴止咳(阴虚咳嗽无痰)。

代表方:麦门冬汤。

 

·寒痰一般会导致久咳,久咳则伤肺气,所以温化寒痰时应加入收敛药物以防止肺气过多耗散。(小青龙汤+五味子)

·麻黄通阳于外,茯苓通阳于内,利湿祛痰,故为排痰湿必用。茯苓现代研究表明作用于醛固酮系统排水湿。

 

(二)治肝

治咳嗽当治肝:肺主一身之气,但有赖于肝的疏通条达。气机不畅则肺失,宣降为咳,久则津液不布,聚而成痰。

治法:疏法—疏肝理气解郁。

代表方:四逆散、逍遥散(主药:柴胡、白芍)

 

(三)治心

治咳嗽当治心:阳虚水泛。

治法:泻法—泻水平喘。

临床表现:痰呈泡沫状(相当于西医心功能不全或心衰)。

代表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三)治脾

治咳嗽当治脾:脾乃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治法:健法—健脾化痰。

代表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四)治肾

治咳嗽当治肾: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久咳后肺气浮散无根)。

治法:敛法—补肾敛气。

临床症状:咳嗽无力,咳不易止,动则气促。

代表方:肾气丸+五味子、乌梅、白果、诃子等敛气之品。

 

(四)治大肠

治咳嗽当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治咳嗽当治大肠。

治法:通法—以通便为主。常用法包括:寒下、温下、润下。

代表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