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神经源性肿瘤如何诊断?

2016年06月03日 104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起源于脊神经、交感神经干、肋间神经和迷走神经。对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主要是通过采用放射诊断法,由于绝大多数的神经源性肿瘤位于后纵隔,紧靠脊柱,有些可能与椎管内相通,形成“哑铃状”,在这种情况下,侧位X线胸像上能见到椎间孔增大。

  神经源性肿瘤往往单发,边界比较锐利,肿瘤较大时中心可以坏死、液化、钙化,并可压迫肺组织。神经源性肿瘤即便是良性,也可以压迫、侵袭肋骨和椎体。

  神经源性肿瘤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多数由于肿瘤压迫邻近组织器官所致,如压迫肺组织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和刺激性咳嗽,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节可引起霍纳征。有神经分泌功能的可在临床上表现出库欣征等。有些神经源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如神经纤维瘤病,病人除了全身多发的神经纤维瘤外,同时还可以有皮肤的改变、骨骼的改变、肺间质的改变、各器官的发育异常和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几乎所有类型肿瘤均位于椎旁沟内,沿交感链或脊、肋间神经生长。左右肋椎沟的发病率相等,肿瘤可发生在任何水平,但以上半或上1/3纵隔多见,极少的肿瘤发生在脏纵隔的迷走神经或膈神经上,仅约占6%,副神经节系统的肿瘤很少发生在主动脉根部、心包或心脏。

  成人患者中,多数神经源性肿瘤无症状,意外胸片检查发现,但也有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声嘶、Horner综合征等症状,少数病人(3%~6%)有脊髓压迫;儿童患者中,症状常表现为胸痛、咳嗽、憋气及呼吸困难等,新生儿恶性肿瘤多见Horner综合征,有时可有截瘫,全身症状及体征如发热、乏力,常见于恶性病。

  成人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光华、圆形、密度均匀、邻近椎体的阴影,有时可见分叶及钙化,邻近骨(肋骨或椎体)侵犯、椎间孔增大及伴肋间隙增宽,以上表现并不提示为恶性肿瘤,而是肿瘤长期压迫所致。所有的椎旁肿瘤,不论有无症状,均应CT或磁共振检查其椎管内有无肿瘤,约10%的神经源性肿瘤侵入椎管,而被侵者40%在初诊时可无症状,也可适用脊髓造影检查。

  儿童患者也有成人的影像学的特点,但因恶性肿瘤多见,生长快,故肿瘤边界不如成人的清晰,因血供不足,或坏死等原因,使得钙化更为常见,瘤体多较成人的大,可累及气管、食管及椎管。

  神经源性肿瘤的具体诊断检查

  1、胸片: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阴影,偶呈三角形或分叶状。瘤体周围肋间隙增宽,肋骨、椎体压迫性骨吸收或椎间孔扩大,侧位片见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区,界限清晰。可以显示组织间隙的改变。

  2、CT或MRI检查:提高纵隔肿瘤诊断的正确性,有助于肿瘤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3、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应用于胸内甲状腺的诊断。

  4、超声检查:有助于实体和囊性病变的鉴别。

  5、尿液分析: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的降解中间产物数值增高有助于诊断成神经细胞瘤和(或)神经节细胞瘤。

4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