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慢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01

2024年01月19日 2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根据结石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可有剑突下隐痛或轻度消化道症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患病率在10%左右,老年人可达40%,男女发病率为1:2,女性多于男性,其中95%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近年来本病呈现出新的发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率升高,病人平均年龄增加,病情隐匿、无症状者以及因为消化道症状突出而造成误诊、漏诊者增多。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胆囊壁的粘膜及肌层明显增厚,有时有粘膜上皮萎缩和溃疡形成,病变日久胆囊可与周围组织、脏器发生粘连,产生幽门梗阻或结肠梗阻。还可演变成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纤维化和胆囊息肉,而胆囊腺肌增生病和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危因子,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慢性胆囊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关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其机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原因可包括以下几点:⑴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来自肠道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球菌等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若未被灭杀,则随胆汁进入胆囊引起感染。在一些全身性细菌感染中,如伤寒、副伤寒等,病原菌可自血循环进入胆囊,加之原有的胆囊内胆汁淤滞,使胆囊粘膜受损而发生胆囊炎症。亦可能是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造成慢性的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也可由病毒引起,约1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既往有肝病史。此外,真菌、寄生虫如蛔虫感染也可导致慢性胆囊炎。⑵化学刺激:胆汁成分的改变或返流入胆囊的胰液对胆囊粘膜是一种长期刺激,可产生慢性炎症性病变。⑶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囊运动障碍或胆囊颈括约肌、括约肌痉挛,导致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增厚,伴慢性炎细胞的浸润,形成慢性胆囊炎。⑷高脂、高蛋白饮食及长期不规律饮食高脂、高蛋白饮食后,小肠砧膜上的细胞被刺激产生胆囊收缩素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收缩。若此时胆囊颈括约肌、括约肌、胆道系统来不及松弛或有梗阻,胆汁排泄障碍,刺激损伤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随着病情发展可继发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清晨空腹状态下,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几乎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已有结晶析出,如果长期不规律饮食,尤其经常不吃早餐,便给慢性胆囊炎的形成创造条件。
⑸神经因素:当迷走神经和肠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中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作用于胆囊平滑肌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胆囊舒张。情绪异常变化时,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使胆囊及括约肌舒缩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出现障碍,促使胆囊炎症的发生。
对于结石性胆囊炎,对胆结石成因的研究经历了胆固醇溶解体系热力学平衡紊乱、胆道动力学异常和胆汁中促成核、抗成核因子平衡失常三个阶段。胆汁成分异常,促、抗成核因子平衡失常,胆道动力异常,是胆石病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也己成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石病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研究者对上海地区胆石病家系调查发现发病率为54%,是正常人群的近10倍,双亲之一或两者均为患者的家系占74%,而同胞患病率高达58%。目前认为成石的必要条件是特定遗传因素导致肝脏胆固醇代谢异常,促使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表现为胆囊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和或胆汁酸含量降低,其它因素也具有促进成石的作用。进一步阐述了胆石病发病的遗传基础,促进了胆石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文选自:石玮等,滋阴柔肝法治疗`使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