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胃间质瘤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原则

2020年05月09日 99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胃息肉一般指的是来源于胃上皮的肿瘤,而来自于粘膜下或肌层的胃的肿瘤不好鉴别,起初大家通常以平滑肌瘤来命名。1940年,美国病理医生Stout首先使用间质瘤一词,但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1983年,在研究胃的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时,美国病理医生Mazur和Clark发现有些肿瘤没有平滑肌特征;为了区别不同类别的胃肠道非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他们提出了胃间质瘤的概念。1998年,日本学者Hirota等的研究结果推动了胃间质瘤诊断的标准化。目前认为,既往诊断的95%的胃平滑肌瘤并非平滑肌源性肿瘤,而是一类胃肠道间叶组织、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并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与其它肿瘤不同的是,胃间质瘤不是单纯按照良性恶性来区分的,而是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像(50HPF)、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是否破裂4个参数将恶性风险度分为4级:极低:直径2cm,核分裂像5个;低风险:直径2~5cm, 核分裂像5个;中等风险:直径2cm,核分裂像6~10个或直径2~5cm, 核分裂像6~10个或直径5~10cm, 核分裂像5个;高风险:当肿瘤直径大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个或手术中肿瘤破裂或肿瘤直径大于10cm或者核分裂像大于10个。

       胃间质瘤的首发症状多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和消化道出血等。较小的间质瘤常常无明显症状,很多是在行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偶然发现的。单纯的胃间质瘤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2005年,Tran等报道美国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为6.8/100万,80%的患者年龄>50岁。2008年,Tzen等报道中国台湾地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为13.7/100万。一项统计表明,我国每年胃肠道间质瘤新发病例数超过3万,已成为仅次于胃癌、肠癌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最常发生的部位为胃部(60%~70%),其次为小肠(20%~30%)、结肠(5%)和食管(< 5% )。 间质瘤通常起源于固有肌层,少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外观呈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可见出血、囊性变或坏死等继发改变。在内镜下表现为光滑的粘膜下隆起,如边缘不规则或有溃疡形成,或随访中瘤体增大,提示向恶性转化。胃肠道间质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种植和血行转移,很少有淋巴结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

       为了避免肿瘤播散和出血,胃间质瘤是否需要活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大多数原发性胃间质瘤能完整切除,不推荐手术前常规活检;(2)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可行术前活检;(3)计划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之前推荐活检;(4)经皮穿刺可适用于肿瘤播散、复发患者活检;(5)初发疑似的,术前如需明确性质(如排除淋巴瘤),首选内镜超声穿刺活检;穿刺活组织检查推荐使用空心针活组织检查术,不推荐使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胃间质瘤的治疗原则:局部切除适用于大部分没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切缘离病灶2 cm一般能满足根治切除的要求;全胃切除应尽量避免,单灶性病变估计需全胃切除者可先行新辅助治疗;多灶性巨大肿瘤或同时性多原发肿瘤(如合并胃癌)可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适用于胃上部肿瘤切除缝合后可能引起胃入口狭窄者。推荐:对于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高危患者,建议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既往认为,腹腔镜手术容易引起肿瘤破裂导致腹腔种植,因此,不推荐常规应用。共识几经修改,目前认为:不推荐常规应用腹腔镜手术,但可以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腹腔镜切除。对于极低、低和中低风险的患者术后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检查腹部盆腔增强CT,对于高风险的患者(有转移的、包膜损伤、腹腔种植或其它器官浸润的)建议4~6月检查一次增强CT。

       对于直径2cm的肿瘤统称为小胃间质瘤,小于1cm的定义为微小间质瘤。一项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小胃间质瘤约占胃间质瘤的13%。目前,国内外均已制定针对小间质瘤的处理对策,对于胃部最大直径2 cm的无症状的间质瘤,应根据超声内镜确定风险分级,危险因素为边界不规整、强回声、溃疡和异质性。如有出血、病理提示恶性转化或超声内镜合并危险因素,应考虑切除;如无危险因素,可定期行超声内镜复查,间隔一般为6~12个月,如随访中瘤体增大,则应切除。 特殊部位的间质瘤,如胃食管结合部,考虑到肿瘤一旦增大,行保留贲门功能手术的难度亦相应增加,应积极切除。

       内镜手术的创伤小,对于小胃间质瘤的治疗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有一部分为黏膜下生长,形成突向胃腔较为游离的肿瘤,内镜手术可以达到根治。内镜下切除的常见术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内镜下肌层挖出术、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内镜下挖出术和非暴露内镜下胃壁翻转术等。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单纯在内镜下处理比较困难,应用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技术,则可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更能保证胃间质瘤的完全切除,也能保证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胃壁组织。

(英文术语: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core needle biopsy,CNB; fine needle biopsy,FNB;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endoscopic muscularis excavation,EME;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endoscopic enucleation, EEN;non-exposed endoscopic wall-inversion surgery,NEWS

参考文献:

1.余佩武,钱锋.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4):241-244.

2.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病理解读.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47(1):2-6.

3.杨泽,范晓通,郭萌等.胃小间质瘤的自然转归和手术预后研究.胃肠病学,2019,24(3):176-179.

4.李素琴,朱晓芸,李夏等.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评价.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28(2):190-193.

5.刘向阳,施瑞华.内镜及内镜联合腹腔镜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8(3):559-562.

6.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small” GIST (≤2cm). What is their prognostic value?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https://doi.org/10.1016/j.ejso.2018.01.087.

7.Current clin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8,24(26):2806-2817.

1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