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胆囊切除导致大肠癌变的原因

2022年12月04日 113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遗传密切相关,各种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都有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对1965~1997年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増加了患肠癌的风险,随着距离增加,越靠近肛侧,患癌风险越小,推测其可能机制或许和暴露于肠段的胆汁酸浓度有关。还有研究认为胆囊切除术和大肠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推测胆囊切除术后对大肠癌的影响发生在腺瘤到癌的转化阶段,或者作用于“腺瘤-癌”外的途径。关于中国人群胆囊疾病和结直肠癌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切除后肠道内次级胆汁酸浓度升高,大肠癌发病风险也会随之増加,亚组分析显示女性和右半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更高。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胆囊切除术是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中降解的代谢产物,是胆汁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不仅在胆固醇代谢及胆固醇的溶解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从来源上胆汁酸可分为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和三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绝大多数的胆汁酸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回流到肝脏,少部分未被吸收的胆汁酸进入结肠,在结肠被肠道细菌转化为脱氧胆酸(DCA)、石胆酸等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主要是DCA。三级胆汁酸是次级胆汁酸在肝脏及肠道重吸收产生的代谢产物,包括熊脱氧胆酸和磺基石胆酸。
饮食中最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是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导致肝细胞形态改变,胆汁酸的分泌増加,DCA和石胆酸是潜在致癌因子。DCA和石胆酸酸可导致结肠上皮细胞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胆石症患者胆汁中的DCA含量明显高于非胆石症患者,国内研究也显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酸的代谢也明显产生了变化,其粪便中总胆汁酸和DCA浓度均显著高于胆囊切除前。进一步支持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即胆囊疾病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明显增高。
在大肠癌高发的人群中,大便中的胆汁酸浓度增加,提示肠腔中高水平的胆汁酸暴露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疏水性胆汁酸包括DCA和石胆酸,可能是和大肠癌关系最密切的胆汁酸。动物实验表明,次级胆汁酸(DCA和石胆酸)可刺激小鼠产生大肠肿瘤。次级胆汁酸可破坏肠粘膜细胞、增加细胞丢失,这样便会刺激肠粘膜増殖使细胞代偿性更新。国外学者对DCA与人类结直肠肿瘤进展的关系进行了大规模临床研究。提示正常人粪便中的DCA含量低于大肠癌或腺瘤病人,粪便DCA的升高能明显促进结直肠肿瘤增大,左半结肠表现尤为明显。但也有实验结果得出无关的结论。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和病例数较少有关。另有研究发现膳食纤维,钙和胡萝卜素均和粪便DCA浓度呈负相关。
小鼠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诱导产生大肠腺瘤。国外长达8~10个月的野生型小鼠的实验表明,DCA可以诱导小鼠腺瘤产生,而且诱导进展期癌,癌变率可高达56%。饮食中的高绿原酸(包括咖啡、蓝酶、茄子、苹果等)等抗氧化可抑制含DCA食物小鼠大肠癌的发生,可能具有防癌作用。
总之,胆囊切除对大肠癌影响可能是作用于腺瘤形成之后或通过"腺瘤~癌"之外的途径;结肠镜监测随访检出腺瘤或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息肉分布部位、腺瘤大小及位置;结肠镜随访监测最佳时间间隔是:初诊正常者5年复查一次,初诊为非腺瘤 肉者3年复查一次,初诊为非进展期腺瘤者2-3年复查一次,初诊为进展期腺瘤者2年复查一次。
本文选自:南琼,大肠癌早诊筛查随访策略及脱氧胆酸促进肠癌发生的机制研究。

0

 浙ICP备12034511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463号